大国重器,科技振兴,离不开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更离不开一代代材料人矢志不渝的卓越奉献。在新材料领域,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崔洪芝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先后获得发明专利3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发的耐磨蚀组合材料,使海洋、矿山设备延长使用寿命3倍以上,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
科研报国,倾注新材料
1991年,26岁的崔洪芝申请到了第一个科研项目——煤炭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煤炭行业大量消耗的高性能耐磨材料及制备技术,开始了她走进科研一线的征程。
之后,她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坚持在实验室与团队和研究生一起打拼,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开发等离子表面强化处理设备和工艺,填补了我国实用性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空白;不断赴企业考察、试验,主持完成“等离子控制原位冶金反应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机械、冶金、矿山、内燃机等行业广泛应用。
“依矿向海”,融入经济主战场
2007年,崔洪芝担任材料学院院长,研判新材料的发展机遇,分析学校和材料学科在长期服务矿山行业中形成的基础和优势,确立了立体式发展思路,推动学院跨越式发展。
在科研方面,她发挥自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优势,引导青年教师结合国家需要、学科基础、自身优势确立方向,带领青年人进现场、寻合作、写本子,拓宽视野,迈开步子。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发表被SCI收录论文5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
她主张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主动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行业和区域主战场,提出“依矿向海”加快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调整研究方向。目前形成了海洋耐磨蚀材料、高能束表面冶金、海洋腐蚀与防护、塑性成形与数值模拟、新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特色方向,开发出了一批有前瞻性的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海洋、交通、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造纸等行业,提升了办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