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青岛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该学科于2004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目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授权,正在力争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硕士点及材料学学科博士点,是学校“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教师25名,其中教授8名(博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7名。教师中有具有博士学位的2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教师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国防科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山东省教学名师1名、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名、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外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建筑材料和结构物测试与研究实验室国际学会主席Wittmann教授和日本工学院大学教授嵩英雄为客座教授。目前在校本科生290余名学生,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功能材料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是教育部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重点强化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青岛市建筑材料行业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面积2400 m2, 拥有X荧光光谱仪、高精度X衍射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实验教学环境较优越。建筑结构与功能材料、新型功能材料与技术、先进陶瓷材料与技术等是我专业的重点研究方向。
本科专业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二个专业方向,旨在培养能够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目前由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吕平和副院长金祖权牵头,万小梅博士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马衍轩博士担任功能材料教研室主任,张纪刚博士担任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主任,李绍纯博士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主任。
2. 发展沿革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科成立初期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形成了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要专业方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教学力量的日渐雄厚,又根据自身特色和社会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增加了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
该学科在建筑结构与功能材料领域具有长期的积累和厚实的基础,形成了鲜明特色。建筑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究主要围绕混凝土耐久性、新型混凝土技术和建筑功能材料三个领域进行,旨在进一步探索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安全性,开发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技术,解决混凝土耐久性防护、建筑节能、建筑防水等问题。
近年来,该学科还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与德、日、美、韩、瑞士等国家的10余所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邀请1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交流。尤其是通过参加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提高本学科科研团队的学术水平,也进一步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
2006-至今 学科带头人:吕平 金祖权
2004-2006 学科带头人:吕平
3. 历年来重要科研成果
自本学科建立以来,已获得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4项;自2003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500篇,出版专著、教材近10部;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底隧道工程劣化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国家军工“863”课题“环保型超长寿命防护材料研究”、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研制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喷涂聚脲仿生减阻材料研究”和“节能型复合墙体与结构材料的研究开发”等重大项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在青岛海底隧道、青岛跨海大桥、北京奥运场馆等重点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近年主要的科研成果奖励如下:
时间/年 |
获奖名称、等级 |
成果名称 |
获奖人 |
2008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及应用技术 |
赵铁军 |
2009 |
中国化工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500t/a喷涂聚脲弹性体材料工业化试验研究 |
黄微波、吕平 |
2006 |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及其理论 |
赵铁军、李秋义、张纪刚 |
2011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
基于中子射线成像的混凝土材料水分渗透机理研究 |
赵铁军、金祖权 |
2012 |
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三等奖 |
基于智能支撑耗能体系的海洋平台振动控制研究 |
张纪刚、赵铁军、李秋义 |
2006 |
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
混凝土材料与性能研究 |
赵铁军、Folker Helfrid Wittmann |
2008 |
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500t/a喷涂聚脲弹性体材料产业化研究 |
黄微波、吕平 |
2009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 |
基础设施涂层防腐新技术研究 |
吕平、黄微波 |
4. 本单位大事记
2004年,开始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生;
2006年,获得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2006年,混凝土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实验室;
2009年,教育部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立项;组织了2009年中国聚脲发展协会(PDA-CHINA)工作会议;
2010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2年,教育部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201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特色建设专业”;
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三批试点专业”;
201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两个专业方向;
5. 本单位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杰出人才介绍
赵铁军,工学博士,教授,博导,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从事混凝土材料与性能研究,尤其在混凝土渗透性与耐久性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外专局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4部,主持编制我国首部《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程》,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现任ISO/TC71(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中国大陆技术代表、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Concrete Model Code for Asia常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委员会委员、Restoration of Buildings and Monuments编委。
Folker Helfrid Wittmann,博士,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青岛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每年来青工作3个月以上。从事建筑材料学、水泥基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研究,在建筑物维护和古建筑保护、建筑材料和结构物研究与测试以及混凝土断裂力学等方面享有国际盛誉。曾任“混凝土断裂力学与混凝土结构国际学会”、“核反应器技术中的结构力学国际学会”、“建筑物维护和古建筑保护科学技术国际学会”及“建筑材料和结构物测试与研究实验室国际学会”等多个国际知名学会主席。担任Restoration of Buildings and Monuments主编,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Journal of 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y、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Resto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al Reliability等编委。发表论文300余篇,半数以上被SCI、EI、ISTP收录。出版著作30余部。曾获“齐鲁友谊奖”、“国家友谊奖”、“国际合作奖”。
黄微波,工学博士,教授,博导,青岛理工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特种功能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十五”国防军工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20项。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八五”攻关重大成果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各1项,并获得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三等奖等省部级奖励多项。共发表论文16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8项,出版专著6部。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化工科技先进工作者、国防科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称号。
李秋义,工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混凝土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高性能混凝土与耐久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开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省、市级等项目12项。出版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混凝土再生骨料》、《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技术》等专著4部;主编国家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参编建筑工业行业工程标准《混凝土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获国家质量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2项;获山东省高校首席专家、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等称号。
吕平,工学博士,教授,硕导,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示范课程负责人,山东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新型混凝土结构与理论、结构耐久性研究与防护技术、高性能涂敷材料与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工作,积累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军工"863"项目、建设部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取得15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以上研究成果。出版专著4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山东省齐鲁巾帼发明家等称号。
金祖权,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混凝土耐久性、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隧道衬砌混凝土在压力海水腐蚀下的损伤规律及优化研究”、建设部项目“海底隧道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研究。发表期刊、会议论文60余篇,SCI、EI和ISTP收录45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
6. 本单位对行业发展的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功能材料教研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教育部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中心、青岛市建筑材料行业技术中心等作为教学、科研平台,正逐步成为工程材料行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在建筑结构与功能材料方面,该学科始终以“坚持自身优势,立足行业需求”为理念。针对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学科从耐久性影响机制、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混凝土的在役修复、海工混凝土的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工作。
在新型功能材料与技术方面,该学科围绕高性能防护材料,展开了防腐、耐磨、超长寿命防护涂层等一系列研究,形成了基础设施超长寿命防护新材料及关键技术、建筑保温防水防护一体化新材料及技术集成应用、海水淡化设施防护用高性能材料及关键应用技术、混凝土在役快速修复新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研究成果。
在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高性能防护材料、渗透型涂料、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建筑智能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技术优势,向工程材料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贡献了一份力量。
邮编:266033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抚顺路11号
电话:0532-85071320
(撰稿人 马衍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