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工业催化、无机化学、材料工程六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十一五”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十二五”山东省重点特色学科,材料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学校品牌与特色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入选学校“英才培养计划”(实验班)暨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菁英班)。以学院为依托,先后建立了山东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4)、山东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1997,2001,2006)、青岛市纳米材料行业中心(2000)、青岛市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2001)、全国纳米行业检测中心(2004)等平台。
学院建有材料测试中心、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21台套,10-50万元仪器设备30余台套,包括带能谱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扫描探针显微镜,隧道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综合热分析仪,四极气相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磁性能测量系统,电化学工作站,探针测试台,半导体分析仪,太阳能电池IPCE/EQE测试系统,化学吸附仪,物理吸附仪,等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33人具有正、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先生),“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5人,省部级中青年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4人,有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15人,在站博士后3人。学院设有“纳米奖学金”、企业奖助学金等对学生进行奖励及补助,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材料学院目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担任院长,杜芳林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王培山担任党总支书记。
2、发展沿革: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3月,是在青岛科技大学纳米材料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的基础上经过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学院前身为青岛化工学院材料科学技术系(成立于1996年)和青岛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成立于2001年)。
材料物理专业199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现代材料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新能源、信息、生物、冶金、机械、化工、石油化工、军事等行业领域从事新材料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与制造、材料的性能测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设立于2001年,该专业培养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在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材料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化学专业设立于1996年,该专业是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形成的具有强大活力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运用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学科。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理解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和加工工艺与材料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具备合理选择材料和加工工艺的能力,通过综合材料设计和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质量和使用寿命,并具有可以研发新材料及新工艺的水准。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青岛科技大学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携手启动“教育科研联合基地”和“菁英班”项目建设专业。专业采用独特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基础,注重科研实践,注重国际交流,注重创新思维,考核方式灵活,培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领军型创新人才。成绩优秀者可以免试在本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在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或者进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在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
学院的历届领导:
院长 |
党总支书记 |
张志焜(1996-2003) |
田黎明(1996-2001) |
杜芳林(副院长,主持工作)(2003-2005) |
王培山(2002-2007) 刘同刚(2008-2013) |
陈克正(2006-2010) |
王培山(2014-至今) |
雷清泉(2011-至今) 杜芳林(常务副院长) |
|
3、重要科研成果
自2010年以来,学院新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项,青年基金项目8项,与天津大学联合申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项目负责人:张宝泉教授),获得资助总额达1727万元。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1项,立项经费780万元。新上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董立峰),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项(博导类),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子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4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6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青岛市及教育厅项目36项。纵向科研经费达3480万元。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企业研发项目33项,到款金额993万元。2010年至今,科研经费达4000余万元。
发表研究论文489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60余篇,影响因子在3.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4项。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优秀硕士论文4篇。
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的科研成果奖励如下:
序号 |
成 果 名 称 |
获奖人 |
获奖名称、等级,时间 |
1. |
系列半导体准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机理及物性研究 |
李镇江,李桂村,孟阿兰,孙士斌,范晓彦 |
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11 |
2. |
磁性氧化铁基纳米材料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
陈克正,万家齐,朱海涛,单妍,于薛刚 |
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1.01 |
3. |
Ce、Sr碳酸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杜芳林,郭志岩,李桂村,师连阁,崔作林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10 |
4. |
聚苯胺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 |
李桂村,彭红瑞,张志焜,陈克正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10 |
5. |
无机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 |
王德宝,宋彩霞,胡正水,付洵,石华强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10 |
6. |
不同表面修饰及尺寸纳米磁性氧化铁粒子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陈克正,万家齐,于薛刚,王玮,于寿山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10 |
7. |
新型碳纳米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醇类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
董立峰,于立岩,张乾,董红周,于建华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3.10 |
8. |
纳米(微米)晶的控制合成与性能研究 |
王德宝,胡正水,付洵,宋彩霞,古国华 |
2008年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9. |
聚苯胺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机理研究 |
李桂村,彭红瑞,张志焜,陈克正,张传芹 |
2009年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10. |
无机纳米结构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
杜芳林,郭志岩,李桂村,崔作,张志焜 |
2010年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11. |
光电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李桂村,杜芳林,郭志岩,彭红瑞,陈克正 |
2008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
12. |
生物功能纳米材料制备、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
陈克正、朱海涛、万家齐、单妍、于薛刚 |
2010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
13. |
在新型碳纳米材料生长和甲醇阳极氧化过程中纳米金属粒子与碳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 |
董立峰,于立岩,董红周,张乾,隋丽娜 |
2012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
14. |
高效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对氯代芳香烃催化性能研究 |
刘漫红,于伟泳,杜芳林,郝春成 |
2013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
15. |
形貌和尺寸可控的无机功能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杜芳林,郭志岩,李桂村,崔作林,张志焜 |
2009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
16. |
无机微纳米自组装体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
宋彩霞,王德宝,徐瑶华 |
2012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
17. |
新型半导体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因素研究与优化设计 |
董立峰,孙琼,于立岩,刘春廷,隋静 |
2014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
18. |
单旋向螺旋纳米碳纤维的可控制备的研究 |
于立岩、崔作林、杜芳林、隋丽娜、谢广文 |
2010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
19. |
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流变和分散行为的微观研究 |
王兆波,李桂村,王新,张志焜,董红周 |
2011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
20. |
多功能纳米材料的结构构筑与性能研究 |
李霞,于薛刚,吴大雄 |
2011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
21. |
新型碳材料的分散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构建 |
赵健,胡海清,王兆波 |
2013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
4、本单位大事记
2002年
(1)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同意:材料科学技术系更名为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
(2)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重中之重”建设项目。
2003年
(1)学院材料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点。
2004年
(1)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揭晓,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第46位。
(2)材料学博士点所涵盖的材料物理、环境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首次纳入本科重点院校批次录取,即本科一批录取。
2005年
(1)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
2006年
(1)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4个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2)材料物理化学学科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强化建设重点学科;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实验室。
2007年
(1)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国人部发〔2007〕110号)批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学院材料物理专业获批山东省2007年度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3)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获批设立泰山学者岗位。
2008年
(1)学院陈克正教授荣获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张宝泉教授受聘“泰山学者”。
2009年
(1)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教高函〔2009〕19号)公布,学院陈克正教授领衔的《材料科学导论》课程为2009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董立峰教授受聘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
2010年
(1)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教授正式受聘为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11年
(1)山东省政府学位委员会(鲁学位〔2011〕3号)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通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山东省教育厅(鲁教高字〔2011〕21号)公布,材料化学本科专业成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3)青岛海铁玻璃钢船艇有限公司捐资在学院设立海铁科技奖助学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贫困学生。
(4)于伟泳教授受聘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
2012年
(1)青岛科技大学准予设立材料学院“纳米”基金项目。
(2)。莆田商会捐助40000元现金作为学院“纳米”基金原始基金并以此设立材料学院“莆田”奖助学金。
2013年
(1)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教育科研联合基地”正式签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该基地建设单位。青岛科技大学今后每年从材料学院当年招收的材料相关专业学生中选拔录取20-30名学生进入“菁英班”进行培养。本科学生学籍属于青岛科技大学,由双方联合培养,进入硕士、博士阶段学习的学生学籍属于中国科学院。
(2)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美国TTK科技集团公司、青岛华泰精密陶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青岛精密陶瓷研究所”签约仪式举行。
2014年
(1)材料学院与青岛正望钢水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正望创新基金”合作协议。基金总额度1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
(2)“新能源材料探索与研究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材料学院主办,“海外泰山学者”董立峰教授主持。
5、对行业发展的贡献
学院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努力打造品牌与特色专业,带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多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在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表面改性强化和薄膜物理、材料化学及应用、光电信息材料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在纳米材料的研究方面。
学院自1989年开始纳米材料的物理法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国防科工委及解放军总装备部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纳米材料制备、结构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许多成果,其中“高熔点纳米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法” 199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我国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最早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励,“手征媒质吸收剂的研究”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004年),纳米材料结构及性能方面的研究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10余项。已在纳米材料制备、纳米碳纤维、纳米TiO2高分子复合材料、磁性纳米材料及纳米金属催化剂等领域形成特色。主要工作包括:自行设计、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氢电弧等离子体法纳米材料制备设备,可制备多种纳米金属及合金粉体,产品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好;用纳米金属粒子作催化剂制备出新型手征导电螺旋碳纤维,可在较宽范围内吸收电磁波,军事上已用于地面装备的隐身材料;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已成功开发出系列纳米抗菌产品(抗菌除臭巾被、抗菌多功能塑料、抗菌自清洁涂料);生物相容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安全性研究,为实现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真正、长效的应用进行必要的前期研究。
6、学科带头人、泰山学者研究领域取得成果
院士—雷清泉
雷清泉,男,生于1938年7月,绝缘技术专家。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任青岛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终身荣誉主任。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及发明专利一项(200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一项(1998,2002),黑龙江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次,出版专译著6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课题等重大研究项目多项。另外,还荣获2001年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2003年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龙江英才”等多项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泰山学者—张宝泉
张宝泉,男,生于1962年4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9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多相催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1月至1998年6月,在英国Surrey大学化工系做博士后。1986年6月至今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任教,2008年被山东省聘为泰山学者,设岗于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宝泉教授主要从事无机膜材料的设计、制备与过程强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分子筛膜合成、结构调控和膜分离、膜反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2项重点基金和2项面上基金)、天津市重点基金1项和多项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相关的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材料和化工类国际最具影响期刊上,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Langmuir、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和AIChE Journal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或EI检索,研究论文被引用40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授权1项。
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董立峰
董立峰,男,生于1970年3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8月毕业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在美国英特尔公司和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做博士后,2006年8月至2011年5月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物理、天文和材料科学系工作,2009年被山东省聘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设岗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先后参与和承担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在ACS Nano、Nano Letters等知名国际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20余篇,已获美国国家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多项。
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于伟泳
于伟泳,男,生于1969年6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洪堡学者。1997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汉普顿大学研究副教授,莱斯大学环境和生物纳米技术中心研究科学家。2011年被山东省聘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设岗于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于伟泳教授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催化、光学、磁学、生物、医药等方面开发和应用,在Science,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Small, ACS Nano, Environ. Sci. Technol.等期刊上发表80余篇SCI文章,SCI他引>4500次,h指数为33。获授权中国专利2项,美国专利3项。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在研项目有国家面上基金,山东省重点基金等4项。
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陈克正
陈克正,男,生于1965年10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199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奖,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13项,已申报美国专利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委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
地址:山东青岛市郑州路53号85信箱
电话:0532-84022869
邮编:266042
邮箱:dhz1001@126.com
(撰稿人 董洪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