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学院)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我国最早设有金属热加工专业的院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山东大学专业设置齐全、学科优势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先进的强院之一。是山东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院。目前学院拥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液态金属与铸造技术、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现代焊接工程技术、包装工程、材料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等8个研究所,1个公共测试与分析实验平台——材料分析和表征中心。
材料学院始创于1952年,六十年多来秉承“厚德明理、博学笃行”的办学宗旨,已形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育人体系。现设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含铸造、塑性成形与模具、焊接三个专业方向)、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包装工程等七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优秀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予权;拥有材料科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予权;拥有工程博士、工程硕士授予权。学院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建设项目和奖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山东大学的传统优势和品牌学科之一,是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以早期的金属热加工专业为基础的学科,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已建设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均设有山东省“泰山”特聘教授岗位。材料科学学科ESI排名进入世界前1%。
材料学院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先后承担了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防军工项目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承担和完成了一批校企、校地合作项目,许多科研成果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以及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材料学院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劳模2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者1名、青年“千人计划”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名、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5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名、泰山学者攀登计划获得者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1个、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2名以及获得其它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数十人次。
材料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1万4千多平方米,固定资产近亿元,拥有实验仪器设备3000多台(套),其中包括高分辨透射电镜、热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高温液态X射线衍射仪、数控加工中心、铝型材挤压机、激光焊接系统、超音速等离子喷涂系统、真空可控气氛热处理多用炉、真空扩散焊机、新能源制造成套设备、塑料三层挤出流延膜试验机、搅拌摩擦焊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00多台(套),具有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先后被授予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依托单位、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单位、山东省一类教学实验室、中国热处理协会教育培训基地、山东大学标准化教学实验室、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任领导班子:
院长:赵国群;书记:秦承涛
副院长:田学雷、王新洪、吕宇鹏、周传健
副书记:张强、王丽君
办公室主任:张力勇
2、发展沿革: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2年,历经了山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山东工学院金属工艺系、山东工学院第二机械系、山东工业大学第二机械系、山东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山东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院相继完成了金属热处理、铸造、金属压力加工、焊接以及固体力学等五个本科专业的建设;九十年代,完成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2个本科专业建设;2000年新增包装工程本科专业;2002年新增材料物理本科专业;2003年新增材料化学本科专业。2003年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优秀人才培养基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在学科建设方面:1981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1991年,材料学学科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铸造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3年,铸造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金属塑性加工、焊接学科被评为“九五”省级重点建设单位;1996年,金属塑性加工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年,材料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分别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计划。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999年,获批准成立材料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材料学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被列为山东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2003年,“包装材料及容器”专业被批准为国务院学位办备案的自主设置学科、专业,是国内第一个包装材料及容器硕士点。2004年,材料学学科被批准设立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6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批准设立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7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确定为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山东大学拥有的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之一。2012年,“先进制造”领域工程博士开始招生。
3、本单位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以功能材料、金属及相关材料的制备与加工为主体,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为背景,形成了材料设计与新材料探索、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材料加工等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以金属塑性成形加工为核心的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新型材料设计与制备、材料成形与智能化加工技术等三个稳定研究方向。
(1)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 重点研究材料的液体结构、物理性质及其对固体组织和性能的遗传影响;研究合金熔体的处理新技术、熔铸新工艺;研究传统材料的改性和开发新型结构材料,重点开发用于铝基和铁基的遗传性中间合金及金属熔铸用系列产品和高性能硼化物材料;研究合金组织结构的遗传规律,应用和调控各种结构信息,合理循环利用金属材料。
(2)新型材料设计与制备 主要研究新型材料的制备,突出材料制备过程中“原料→加工过程→最终制品”之间的结构相关性和微观组织控制。重点研制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急需的新型合金、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结构陶瓷材料、金刚石及其相关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特种橡胶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等。开展材料结构计算与模拟,通过多尺度计算机仿真设计新材料,从原子和电子层次设计新材料,为试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3)材料成形与智能化加工技术 主要开展材料塑性成形与材料连接过程数值模拟方法与智能加工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研究材料液态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和多尺度计算机仿真设计。开展精密塑性成形技术及装备、产品/模具CAD/CAM/CAE技术、快速成形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反应挤出、钢塑共挤过程机理和工艺/模具的智能化设计方法研究;开展先进板材及型材的轧制工艺及技术研究。开展传统材料成形绿色化工艺和装备等成套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对新材料、高强钢、陶瓷、铁铝金属间化合物、铝、镁、钛及合金、复合材料及异种材料的焊接工艺与焊接材料研究;高效焊接焊缝成形的数值分析,焊接过程智能化检测与控制研究;激光焊接、熔覆、真空扩散焊、搅拌摩擦焊、高效焊接、复合热源焊接、异种金属高效熔钎焊技术、材料表面改性等新技术研究;焊接电弧物理、焊接冶金行为、焊接应力变形测试、焊件强度与寿命研究;耐磨新材料、环保钎焊材料、高效活性焊剂研究与开发。
功能材料制备和应用、新材料探索、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等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前沿、国内领先的位置,并为国家和山东省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已经成为我国以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为特色的一个重要的材料研究和发展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
4、重要科研成果
材料学院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理念,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在科研工作中同时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研究队伍建设,以平台和基础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促进科研能力稳步提升。强调团队组合,积极承揽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先后承担了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防军工项目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近10年来年均发表SCI/EI论文260篇以上,近5年来年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学院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理念,承担和完成了一批校企、校地合作项目,许多科研成果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以及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材料学院共荣获28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星火奖,荣获2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4、本单位大事记
山东工学院时期(1952~1982)
1952年 成立金相热处理专业(后更名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1955年 成立金工教研组。
1956年 成立金属压力加工及机器(后更名为塑形成形工艺及设备)本科专业;成立铸造工艺及机器(后更名为铸造工艺及设备)本科专业。
1959年 学校成立机械制造系和金属工艺系以及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金属工艺系包括热处理、压力加工、铸造工艺三个专业。
1960年 金属热处理、金属压力加工、铸造、焊接4个专业隶属第一机械系。
1963年 成立了力学科研室。
1970年 学校成立机械厂(又称一大队),包括金属学及热处理车间设备、金属压力加工工艺及设备、铸造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等专业 。
1979年 设立“山东省热处理实验厂” 。
1981年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山东工业大学时期(1983~1999)
1983年 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第二机械系。
1986年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被评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
1988年 成立机械工程专科,后改为机械师范专科。
1989年 第二机械系更名为材料工程系。
1991年 材料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铸造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工程实验室被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1993年 铸造专业获博士学位授权点、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4年 成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成立工程力学实验室和工程力学研究所。
1995年 获准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成立山东省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属塑性加工、焊接学科被评为“九五”省级重点建设单位;工程陶瓷、液态金属及遗传工程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建设实验室。
1996年 金属塑性加工学科获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8年 材料学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获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列入山东工业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计划;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1999年 获准成立材料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山东大学时期(2000~)
2000年 原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获准成立“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包装工程本科专业。
2001年 材料学院、晶体材料研究所合并成立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被列为山东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单位;工程力学研究所调至土建与水利学院。
2002年 新增立材料物理专业。
2003年 新增材料化学专业;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优秀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山东省现代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装材料及容器专业获全国第一个包装材料及容器硕士点。
2004年 材料学学科被批准设立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院被列为山东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单位;成立山东省塑性成形仿真与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5年 学院获得山东大学教学质量与评估特别奖;成立山东省超硬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6年 晶体材料研究所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调出,成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批准设立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007年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确定为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008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被确定为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
2009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名为“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材料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被列为山东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单位;“材料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新结构材料与智能化加工技术”科技创新平台项目通过教育部验收。
2010年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山东省确定为“十二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
2011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获得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立山东省环保功能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材料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团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学院“先进制造”领域工程博士点开始招生
2013年,全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评估,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评结果为11位。
5、对行业发展的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金属热加工专业的院系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 10余个省部级科研和工程平台,正逐步成为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万5千多名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国内外本学科发展前沿及动态、趋势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围绕探月工程、大飞机工程、深海研究所需要的新一代结构材料,围绕碳纤维材料制备与加工、纳米材料制备、先进铝合金材料制备与成形、绿色注塑材料与成形等新型材料及成形加工技术,重点在材料制备、加工技术和表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新进展和一批重要成果。
6、杰出人才简介
赵国群: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材料学部委员、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材料塑性加工工艺与模具技术、模具CAD/CAM/CAE、材料塑性成形理论、锻造/挤压/注塑/板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算法与成形工艺开发、产品与模具快速成形与制造技术等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各类计划基金课题30余项,承担或完成几十项企业委托课题。以首位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参编手册/大典/著作4部,获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刘相法: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滨州渤海活塞公司高性能活塞研发与评价岗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主要从事液态金属与熔体技术;材料组织微/超细化;晶种合金与材料改性;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发明了Al-P、Al-Si-P和Si-P系列中间合金,在国内十几个省的四十余家发动机零部件制造企业获推广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产业化14项,孵化一家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在Acta Materialia, Cryst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Crystal Growth & Design.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 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慈立杰:工学博士、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科院物理所,法国中央理工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金属所,美国纽约州伦斯勒理工学院及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担任研究人员。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2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5700次。
尹龙卫: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层状与有序介孔轻元素化合物、III-V与II-VI族化合物等材料的合成、微观结构、相关物理与化学性能等的系统研究与探索,超硬材料和低维功能半导体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与相关性能,展开材料在储能与环保领域的应用研究。先后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一等奖,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Nature Materials,J. Am. Chem. Soc.,Adv. Mater.,Nano Lett.等国际上有影响的材料与化学学科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有6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被SCI引用超过800次,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13项。主持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多项。
李 辉: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在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应用物理系、香港城市大学建筑工程系从事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主要从事:液体结构与非平衡凝固、金属纳米材料及模拟纳米电子器件、多尺度方法及纳米结构的超塑性、金属纳米材料等研究工作。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先后承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资助基金等科研项目。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话:139 6402 5455
邮编:250061
邮箱:xinhongwang@sdu.edu.cn
(撰稿人 王新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