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它已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提升企业、地区竞争力的源动力。
新材料一般包括新能源材料、新型交通运输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生态工程材料等。新材料既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产业除了包括新材料本身形成的产业之外,还应包括与之配套的制造技术与装备产业、传统材料技术提升产业、与新材料相关的服务性产业。
我省作为材料大省,资源广,加工能力比较强,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明显优势。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作为经济大省、强省,在新材料产业发展速度上、产品技术研发水平、产业聚集度等多方面,与新材料发达国家、国际新材料尖端技术企业比较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我们必须认清自我,找准问题,加强与世界新材料顶尖企业的合作,下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研究机构,加大对新材料企业的扶持力度及新材料顶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才能使我省真正走在新材料发展的前端。
一、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一)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201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年产值已达4800多亿元,同比增长12.29%,行业投资额585亿元,同比增长37%,研发经费支出171亿元,同比增长34.65%。新材料企业数量达到1218个,同比增长2.1%,申请专利4150个,同比增长25.95%,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159个,同比增长34.14%。涉及材料及新材料研究开发的高校、科研单位近30家。全省拥有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5家,成果转化基地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我省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已跃居全国前列,高技术陶瓷、特种纤维、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在国内占有优势地位,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新兴新材料企业。
(二)重点领域发展状况
1、高性能纤维
我省在高性能纤维研究开发方面优势明显,已成为国内高性能纤维重要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间位芳纶、T300碳纤维、氨纶、陶瓷纤维、玻璃纤维等实现规模生产能力。对位芳纶、芳纶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T700碳纤维用原丝等产品在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产品完成中间试验。烟台氨纶集团间位芳纶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为世界第二大生产企业,氨纶生产能力达到30000吨,列世界前五强,间位芳纶产能5000吨/年,居世界第二位,对位芳纶设计产能1000吨/年,为国内第一条千吨级生产线,间位芳纶纸已完成中间试验,形成了500吨生产能力。以威海市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和山东晶华集团主体,碳纤维PAN基原丝填补国内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能2500吨/年,碳化产能1000吨/年的生产能力。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年产10万辆碳纤维自行车项目将于近期投产,可实现年产10万辆碳纤维自行车的能力。山东晶华集团碳纤维预浸布年产能为180万M2,国内市场占有率25%,经济效益居国内同行业前三位。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无碱池窑拉丝玻璃纤维生产能力达到34万吨,成为国内第二、世界四强企业。山东鲁阳股份有限公司年产含锆陶瓷纤维4万吨,是亚洲最大的陶瓷纤维生产基地。山东爱地高分子公司通过实施“863”计划项目—“高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条千吨级的聚乙烯纤维生产线,产能已达3000吨,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生产企业。
2、高技术陶瓷
淄博市是国内四大陶瓷生产基地之一,高技术陶瓷开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由山东工业陶瓷研究院、山东省省硅酸盐研究院和山东理工大学联合组建了“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内高技术陶瓷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山东硅苑新材料股份公司研制开发的造纸机用氧化铝陶瓷耐磨部件,与传统产品相比耐磨性提高30倍,成本仅为进口的1/3,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淄博博航电子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氧化铝陶瓷基片,属国家“863”计划重大产业化项目,现已形成年产30万平方米的能力,产能居全国首位。中材高新材料股份公司研制开发的浮法玻璃生产用熔融石英陶瓷辊,已形成年产400吨的能力,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淄博华创精细陶瓷有限公司承担的“863”陶瓷柱塞和缸套居国内领先水平,近期也将实现产业化。此外,为国防工业开发的透波陶瓷材料、防弹陶瓷材料也具备了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
3、新型高分子材料
我省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依托齐鲁石化公司、烟台万华、山东东岳等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了工程塑料、聚氨酯、氟硅材料等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新型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经科技部批准,依托烟台万华集团组建了“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阳谷华泰化工有限公司组建了“国家橡胶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工程技术开发平台。烟台万华作为中国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是目前国内聚氨酯行业综合实力最强,亚太地区异氰酸酯(MDI)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企业。缩合、光气化和分离精制三项核心关键技术国际领先,MDI系列年产能130万吨,规模居亚洲第一,在烟台市区域内带动了100多家聚氨酯材料与制品生产企业。东岳集团是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氟化工企业,以东岳集团为核心,主要产品绿色制冷剂R125(五氟乙烷)近期产能将达1.5万吨/年,国内行业排名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13%;氟单体HFP(六氟丙烯)产能5000吨/年,国内行业排名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31%;福聚合物PTFE(聚四氟乙烯树脂),近期产能将超过4万吨/年,国内行业排名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42%;二甲基二氯硅烷近期产能将达20万吨/年,国内市场占有率10%左右;二甲基硅氧烷混合体产能2.7万吨/年,国内行业排名第四,国内市场占有率10%。合成树脂,以济南圣泉集团为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呋喃树脂、酚醛树脂、化工树脂、PVC板材等大约30个品种,形成了10个系列800多个品种,具有年产10万吨酚醛树脂产能,国内市场占有率30%。2006年该企业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全氟离子膜材料研究”,开发出了全氟磺酸树脂、全氟羧酸树脂,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膜材料的封锁,成为我国高端氟材料研发及生产基地。此外,山东道恩集团热塑性弹性体(TPV)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4、特种金属材料
我省目前已形成烟台、聊城电解铝及铝型材产业集群,济南、莱芜钢铁及粉末冶金产业集群,聊城、东营阴极铜及铜材加工产业群。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与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共同研发的“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项目,实现了完全自热熔炼的铜冶炼工艺。全年粗铜平均能耗为162.34公斤标煤/吨,创世界粗铜冶炼能耗最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外有色冶金领域的空白,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国务院督导的十七项重大科技项目之一。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通过采用闪速熔炼和闪速吹炼——“双闪速炉”工艺,实现了废水重复利用、废气回收制酸、废渣提取稀散金属的综合利用,有效解决了“三废”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环保、节能、高效的现代化铜冶炼厂。丛林集团大型铝型材料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开发出了高速列车用铝型材及全铝载重汽车。烟台南山集团氧化铝生产能力的70万吨、大型铝型材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铝箔产能达4万吨。聊城信发集团氧化铝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是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莱芜市水雾化钢铁粉末生产能力达到4万吨,还原铁粉生产能力达到16万吨,粉末冶金件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成为国内粉末冶金和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生产基地。以淄博广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形成年产2万吨氧氯化锆、5000吨二氧化锆、2000吨稳定氧化锆粉体、300吨纳米氧化锆粉体的产能,“十二五”期间,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2000吨原子能级海绵锆、年产50吨的原子能级海绵铪项目。新型轻合金材料,以中航钛业有限公司为主体,产品以钛合金铸锭、钛合金棒材、钛合金锻件等为主导,主要应用于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舰船等领域,近期将实现年产钛合金铸锭2000吨,钛合金棒材1000吨,钛合金锻件500吨的生产能力。
5、光电子材料
目前,全省从事LED(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企业100余家,产品涉及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器件封装、生产装备和应用产品等领域,在高亮度LED外延片及芯片制造、大功率器件封装和LED显示屏、路灯、景观照明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已形成良好的产业优势。特别是在碳化硅衬底材料、高亮度红/蓝光外延片及芯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等方面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山东大学设有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批长江学者、泰山学者和高层科技人员组成的国内一流研发队伍,在晶体材料、半导体发光器件、固体激光器等领域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省开展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和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浪潮华光建立了从单晶生长炉制造、单晶生长、衬底加工、外延生长、LED管芯制作的完备生产链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实现年产LED芯片200亿粒、LD器件600万只的生产能力,LD产销量居国内第1位,市场占有率达到52%,LED产销量居国内第2位,其中红光LED芯片市场占有率25%。海信集团全面掌握了整套电视液晶模组设计、产线建设、制造工艺、品质保障等技术,承担了863计划重大项目“半导体照明工程”的大尺寸LED背光源课题,目前已形成LCD模组150万片/年,LCD背光100万片/年的生产能力。招远市电子材料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重要位置,占全国电子材料产值的10%左右,主导产品有覆铜板、高档电解铜箔、锂电池用超薄电解铜箔、键合金丝、焊粉、高纯合金、金盐、银盐、绝缘纸等,技术和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电解铜箔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覆铜板达到35%、集成电路用键合金丝达到60%、金盐达到50%、覆铜板用绝缘纸达到40%。
6、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特种玻璃材料
以山东力诺集团为龙头,拥有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家火炬计划济南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主要生产真空太阳集热管、太阳能玻璃管等产品,其中高硼硅玻璃太阳能集热管雄踞全国第一,高硼硅玻璃管材、棒材占国内市场65%份额,在该领域中,高硼硅耐热玻璃器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甲级玻璃系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7、前沿新材料
威海市华旺锦纶化工有限公司开发的PA6/PS共混纺丝制取藕状中空海岛纤维用尼龙6树脂,改变了国内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国内尼龙超细纤维制品的发展。荣成市鲁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甲壳素、甲壳胺、氨基葡萄糖系列产品,现生产能力为甲壳胺300吨,氨基葡萄糖500吨,可广泛应用于卫生医疗、食品、纺织等领域。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生产的纳米复合新材料人工草坪,以及海利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壳聚糖基小口径人工血管、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系统等生物材料。所有产品都具有高技术含量和自主知识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
(三)重点新材料企业发展情况
1、烟台万华。2012年企业总资产225亿元,从业人员5336人,主导产品异氰酸酯(MDI)2012年产能140万吨,2012年产量106万吨,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159亿元,利润总额35.6亿元,净利润23.5亿元。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万华在全球聚氨酯行业的影响力逐步显现。万华的MDI技术已经达到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综合能耗最低,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烟台万华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金属所、厦门大学等、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开展13项产学研长期战略合作,其中,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完成的“旋转填充床反应器强化新技术”获得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HDI、IPDA、SAP、PC等一大批高附加值绿色环保新材料相继开发成功并投产,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2、东岳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个氟硅工业园——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区的主体企业,20年时间建成了由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构成的氟硅材料高新技术产业链。新环保产业中的绿色环保制冷剂、CDM项目规模国内领先;新材料产业中的聚四氟乙烯高分子材料规模国内领先,30万吨有机硅材料项目正在建设中。东岳集团2012年年产107胶、110橡胶、混凝胶和硅油分别达7000吨、5000吨、8000吨和2000吨。全氟离子膜从实验室到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全部研发,并在大规模氯碱生产装置上得到成功应用,并实现产业化;东岳集团高性能燃料电池膜项目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实现了燃料电池膜的中试放大;恒沣膜科技的100万平米/年水处理脱盐膜(中空纤维膜)高技术项目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绿色制冷剂R125(五氟乙烷)国内行业排名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13%,扩产后产能将达1.5万吨/年;氟单体HFP(六氟丙烯)国内行业排名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31%,产能5000吨/年;福聚合物PTFE(聚四氟乙烯树脂)国内行业排名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42%,扩产后产能将超过4万吨/年。基硅氧烷混合体国内行业排名第四,国内市场占有率10%,产能2.7万吨/年。
3、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是我国专业从事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国有大型企业。自1997年建设国内首条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以来,自主设计建设了12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8万吨,居国内前三、世界五强。主导产品为无碱玻纤无捻粗纱、毡、布、短切纤维、多轴向织物、电子纱及织物、耐碱纤维共七大类59个品种1350多种规格,广泛应用于风电、建筑、交通运输、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2012年,公司总资产达75.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1亿元,利税2.4亿元,出口总额1.37亿美元。
4、山东海龙博莱特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国内帘帆布行业规模、品种、设备工艺领先的企业。公司主导产品为高性能高模低缩浸胶涤纶帘子布、帆布已形成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 研制生产的普通和HMLS浸胶聚酯帘子布、锦纶帘子布、EP帆布、NN帆布、聚酯帆布、涤棉帆布、芳纶帆布、玻璃丝帆布、渔网布、水坝布等产品,广泛适用于橡胶轮胎、三角带、输送带、胶管、防弹服、军用软体油罐、渔网和橡胶水坝等产品的制作,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的160多家企业,出口 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销售收入5.5亿元,R&D总投入达到销售收入5%以上,出口创汇2000多万元。主导产品为工业涤纶长丝、芳纶、涤纶及锦纶帘帆布。筹建了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纤维骨架材料研发中心,成为国内纤维骨架材料行业唯一的一家专业科研机构;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桂林曙光橡胶研究院联合进行航空胎用芳纶复合帘子布的研发生产,目前该项目正在轮胎试验中。通过本课题产品的研究,提高了企业研发高端产品的能力;与世界橡胶行业的领先公司进行业务合作,提升新材料技术应用能力。
5、山东圣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酚醛树脂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生产基地,酚醛树脂亚洲第一、世界前五,产能已达15万吨/年,其中:发泡酚醛树脂产能达到5万吨/年,产品技术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呋喃树脂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产能12万吨)、固化剂、涂料产能5万吨、保温冒口产能400万只、陶瓷过滤器产量世界第二(产能1万m)。公司主持制定3项酚醛树脂国家标准,检测中心是国家认证认可实验室, “圣泉”牌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圣泉”牌酚醛树脂是“山东名牌”。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利税2.8亿元。
6、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是迄今为止奥运史上最大的器材供应商,连续四年服务北京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南昌城运会五项大型赛事。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6.3亿元、利税6.7亿元,人造草坪年综合生产能力超700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体育用垫类、高台类、体操器材、田径器材、室外健身器材、纳米纤维人造草坪、世界首创的idong网络运动健身平台、碳纤维自行车等。连续两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评为“中国轻工业体育用品行业十强企业”,行业排名第一;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品牌500强,品牌价值已达到118亿元,是山东省首批新材料深加工示范企业,是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烟台泰和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国高性能纤维行业的龙头企业,员工1200余人,资产总额20多亿元,横跨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化工原料等产业领域。自2005年起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化纤行业竞争力前十强”,并列2008-2009年度中国化纤行业竞争力第一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研发和生产基地,是我国化纤行业参与全球高技术竞争的标杆企业。2012年累计生产各种纤维30290吨,实现收入149152.8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584.46万元。氨纶产能34000吨,列全球第六位;间位芳纶产能7000吨,列全球第二位;对位芳纶年产能1000吨,居全球第四位。
8、贺利氏(招远)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为国内最大的半导体键合丝生产企业和全球技术领先的焊粉生产企业,键合丝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2012年,主导产品键合丝产能为12吨/年,产量为10吨/年,焊粉产能540吨/年,产量351吨/年;201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35亿元,利税2.07亿元,利润14364万元。公司2012年提取科技经费5921万元,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2%。
9、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11.73亿元。主导产品粘胶短纤维,年产量13万吨。该公司在纤维素的提纯及研发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建有国内第一家纤维素研究所,企业拥有省级技术中心,设有粘胶纤维中试线,与华东纺织大学、青岛大学等常年合作,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5.6%以上,截止到目前申请专利数11个,已获国家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9个。
10、山东华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专业致力于含氟聚合物新材料、氟化工及精细含氟化学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是我国有机氟行业协会理事单位。主导产品以无水氟化氢为龙头,衍生加工氟致冷剂、氟树脂、含氟聚合物、氟化盐系列等国家重点有机氟材料,具备3600吨/年的四氟乙烯单体、3000吨/年的聚四氟乙烯树脂、100吨/年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生产能力。
11、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是中国毛纺织最具竞争力十强企业,山东省百家重点企业集团。集团目前资产总额55亿元,职工近2万人。2012年主营收入突破300亿元,利润总额17亿元。主要产品产量:精纺面料2000万米,服装3300万件,棉布5000万米,棉纱15万吨,皇家如意服饰10000米,高性能纤维3500吨,家纺制品1000万件。企业目前有80多项专利、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9年“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一等奖。
12、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致力于特种纤维研制生产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现有资产20.7亿元,员工527余人,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科技开发人员120余人,另聘请60余位高级专家担任公司的长期技术顾问。产品主要应用于国防航空领域。2012年生产3K碳纤维72吨,实现销售收入34579万元,利润18182万元,利税24554万元。2012年碳纤维织物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重大新材料项目建设情况
1、万华烟台化学工业园年产60万吨MDI、30万吨TDI、以及环氧丙烷及丙烯酸酯一体化项目,一期投资300亿元,从2011年3月开工建设,各项工作正扎实稳妥推进。
2、航天长征睿特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预期年产碳/碳薄板23.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6亿元。
3、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的年产10万辆碳纤维自行车项目,投资3.1亿元,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7亿元,上缴利税1.3亿元。
4、圣泉化工年产20万吨发泡酚醛树脂项目。项目总投资48250万元,项目采用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技术,建设期2年。
5、山东海龙博莱特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航空胎用芳纶复合帘子布的研发生产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轮胎试验中。
6、潍坊振兴日升化工有限公司6万吨/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项目。项目总投资为42247万元,2013年12月项目建成后,年产PBT60000吨,副产品四氢呋喃3660吨。
7、潍坊致达特种陶瓷有限公司陶瓷项目。计划总投资1.1亿元,主要生产碳化硅特种陶瓷,预期年产值达1.5亿元,利税3000万元。
8、山东华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500吨/年乙烯—四氟乙烯共聚树脂(F40)项目。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技术及设备投资4000万元。
9、东岳集团年产8万吨绿色环保制冷剂及配套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100564万元,投产后可年产8万吨绿色环保制冷剂,预期年增加销售收入182816万元。
10、淄博飞源化工有限公司氟材料循环经济项目,总投资55000 1万元,投产后可年生产R321万吨,R125绿色制冷剂1万吨,预期年增加销售收入243781万元。
(五)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特点
1、部分新材料在国内占有优势。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在高技术陶瓷、化工新材料、特种纤维、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在国内占有显着优势,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培育出了烟台万华、山东东岳、山东海龙、泰山玻纤等一批新材料龙头企业和威海拓展纤维、中材高新、莱芜爱地等一批新材料新兴企业。建立了济南半导体、淄博陶瓷、烟台聚氨酯等8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突出。近年来,山东省企业通过不断研发和创新,自主开发出了全氟离子膜、碳纤维、高强超薄大型铝合金材料、间位芳纶纸等一批新材料产品。威海拓展纤维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碳纤维原丝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牵头起草了碳纤维国家标准,拥有发明专利19项,摆脱了碳纤维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产能实现了从百吨到千吨的突破,成为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
3、新材料发展支撑平台进一步加强。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在化工新材料、纺织新材料、冶金新材料等领域,建起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家。围绕陶瓷新材料、复合材料、聚氨酯、新型纺织面料等新材料领域,采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的方式,建立了6家山东省行业技术中心。
4、新材料骨干企业不断壮大。重点调度的850家新材料企业中,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6个,新材料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成长性企业发展后劲很足。重点企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成长性企业发展后劲十足。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我省经济发展和转方式、调结构对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和要求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我省产品技术研发水平不高。从全省情况看,除少数产品外,大部分新材料产品处于中低档次,产品仿制较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品及技术,很多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尚未突破,在高端产品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是产业链条短。基础材料生产能力相对较强,新材料技术集成能力差,材料应用和后续加工少,制品加工能力较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综合配套能力不强;
三是产业聚集度不高。新材料领域布局比较分散,集群优势难以发挥,影响了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发挥。
四是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新材料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多是自筹资金、自主研发、企业受益的内向型科技活动,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五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新材料产品市场开拓工作相对落后,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融资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一些产品档次高、技术含量高的新材料产品不能及时推广和应用。
三、主要产业发展政策与规划
2010年3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了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优势资源向新材料产业聚集。“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发展8大类26种新材料,突破制约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拉长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新材料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
(一)陶瓷新材料
1、结构陶瓷。重点发展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等氧、氮、碳化合物陶瓷制品。在应用方面,扩大陶瓷挤压模具、陶瓷内衬件、陶瓷轴承、刀具和活塞等产品的规模。
2、功能陶瓷。重点发展红外隐身、热敏、压电等材料,在应用上发展陶瓷过滤器、尾气净化材料及陶瓷传感器、陶瓷汽车制动材料等系列产品。
3、电子陶瓷。重点发展陶瓷真空开关管及管壳、氧化铝陶瓷基片、陶瓷压力传感器等产品;加快节能环保陶瓷研究开发,积极推进无铅、无镉以及纳米基瓷料的研究和生产。
(二)高性能纤维
1、芳纶。着力发展下游产品,重点开发长丝、短纤、浆粕等对位芳纶系列产品和间位芳纶差别化生产技术,以及高温过滤材料、蜂窝结构材料等系列间位芳纶制品。到2015年,对位芳纶产能超过1000吨,间位芳纶超过8000吨。
2、碳纤维。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制品,加快推进碳纤维在医疗器械、体育器械、建筑材料、纺织机械、机械加工制造设备、风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等领域的应用。到2015年,碳纤维产能超过4000吨。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重点解决高效环保萃取、高倍高速热拉伸工艺等关键技术,实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无间断连续化生产,到2015年,形成年产5000吨以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1000吨以上复合材料的生产能力,满足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远洋渔业、体育用品、个体防护、医疗器材等产业领域的应用。
(三)特种新材料
1、聚氨酯。重点开发第四代新型MDI成套技术,聚氨酯超细纤维合成关键生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到2015年,MDI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产能力超过80万吨/年。加快发展高性能聚氨酯材料下游产品,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汽车及高速列车等用高性能聚氨酯表面材料、水性聚氨酯树脂及绿色聚氨酯发泡剂和催化剂等产品。
2、玻璃纤维。加快电子级玻璃纤维以及节能产品的研发,发展低介电玻璃纤维、超细电子纤维、聚丙烯复合纤维纱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突破玻璃纤维燃烧节能技术、大卷重拉丝机与自动化控制等前沿性和关键性技术;提高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示范线。
3、全氟离子膜。重点是加快全氟离子膜应用,提高产业化水平。围绕盐化工、能源等产业,加快ETFE膜、PVF膜、PVDF中空纤维膜、锂电池用PVDF复合膜、溴化物等新型阻燃剂的发展。加快燃料电池全氟离子膜和太阳能电池封装膜研究,为燃料电池和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建筑新材料
1、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多功能墙体材料。重点发展多孔模数空心砖、陶瓷釉面瓦、工业废料空心砌块、轻质石膏板等内外墙体屋面材料,提高墙体材料的保温、隔热和防渗性能。
2、建筑节能玻璃。采用超薄技术、在线镀膜、氧气燃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现有生产线,加快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开发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平板玻璃、电致变色玻璃等高科技深加工产品。同时积极适应新型建筑需求,发展易洁镀膜、低辐射镀膜、TCQ导电基板、光复建筑一体化玻璃。
3、环保型涂料。开发高着水性、耐气候变化性、抗污染建筑涂料及其配套的高性能胶粘剂,积极发展调湿涂料、灭虫涂料、高级萤光乳胶漆、多彩花纹涂料、彩绸幻彩涂料、天然真石漆等新品种。
(五)服装纺织新材料
1、特种纤维。重点开发细旦耐高温耐氯氨纶、功能性复合纤维、再生涤纶长丝、超细纤维、镀银纤维、阻燃纤维等各类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加强各类高仿真、高感性、多功能面料及最终成品一体化的开发。开发超宽重型帆布、特种高强低伸聚酯传动带等产品,进一步拓展在运动器材、劳动防护用品等民用领域的应用。到2015年,氨纶产能超过4万吨,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及帘子布产能超过45000吨。
2、生物质纤维。利用我省海洋生物、农作物副产品(棉绒、植物秸秆)、黄麻、亚麻、汉麻、速生林等资源优势,加快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黄(亚、汉)麻浆纤维、阻燃粘胶、高湿模量粘胶等环保、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国产化和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展生物质纤维的纺织染整技术和应用研究,开发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抗菌保健防护服装服饰等,拓展其在服装、家用纺织品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到2015年,甲壳素纤维产能超过1100吨,海藻纤维产能超过600吨,麻浆纤维产能超过45000吨。
3、新型化纤。加快材料和成品一体化开发,支持开展对新型聚酯、可降解聚乳酸纤维、大豆蛋白系列化纤维、工业用非织造布、新型医用纺织材料及新型蓬盖材料等新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生产。到2015年,超纤革产能超过1000万平方米,醋酯长丝产能超过1万吨,功能性复合纤维产能超过8000吨,再生涤纶长丝产能超过6万吨。
(六)化工新材料
1、纳米材料。鼓励发展纳米氧化钛、纳米氧化铝、纳米氧化硅、纳米无机陶瓷涂料、纳米碳酸钙、纳米结构膜材料、纳米抗菌剂等纳米粉体,以及纳米纺织功能助剂、纳米改性环保水性涂料、纳米改性塑料、纳米稀土永磁材料等纳米材料。
2、有机硅材料。提高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原料消耗;积极发展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重点开发附加值高、应用广泛的含硅新材料;加快发展高性能硅橡胶、新型硅油、特种硅树脂等,推进新型有机硅材料在电子、日化、汽车、造纸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3、有机氟材料。重点发展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类等系列关键特种单体,实现全氟乙丙烯树脂(FEP)、四氟乙烯及其聚合物、四氟乙烯共聚树脂(ETFE)等重要含氟高分子材料和氟原材料的全面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大;加快开发高性能氟树脂、氟橡胶、含氟膜材料等系列产品,突破含氟医药、含氟农药、含氟液晶、含氟染料等产业化关键技术。
4、工程塑料。重点发展聚碳酸酯、聚甲醛、聚酰胺、改性聚丙烯等通用工程塑料,进一步提升高质化性能,推进在电子电器、汽车、建材及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广应用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等特种工程塑料产品。加快树脂共混、改性及合金化的进程,发展环保型改性材料、新型阻燃材料,积极扩大应用领域。
(七)冶金新材料
1、高档高强板材。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开发汽车、家电等行业所需的高档薄板产品;开发集装箱行业所需的薄板产品。建设和改造大规格、高强度宽厚板生产线,研制火车、汽车、造船、工程机械、管线等所需的中厚板产品;研制抗腐蚀抗大变形的管线钢、超高强度结构钢板及造船用板,适应造船、管线等领域对宽厚板产品的需求。
2、特种钢。开发高档精密不锈钢薄板带、轿车排气系统用高铝铁素体不锈钢、海水淡化和化工用超级双相不锈钢、高档工模具钢、高档电力用钢、高强度建筑用钢、特殊大锻材等。建设中低速磁悬浮轨排制造基地,开发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轨道用热轧F型钢,满足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需要。
3、粉末冶金。解决钢铁粉末冶金材料生产及应用的共性技术问题,开发高压缩性铁粉、预合金钢粉、铁粉软磁材料、粉末冶金结构件、电机磁芯等钢铁粉末冶金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把我省建成为全国钢铁粉末研发生产基地,满足汽车、电机、机械制造等产业对高性能钢铁粉末冶金产品的需求,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高档铝合金材料。围绕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包装、印刷、建筑装饰、电子家电、军工等领域,开发高精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以及管、棒、型、线等系列产品。突破含铒铝合金熔炼铸造工艺、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多级热处理技术等工艺技术,开发含铒铝合金箔材、铝镁铒合金挤压壁板、铝镁铒合金汽车薄板等系列产品。
(八)其他新材料
1、电子新材料。加快发展高档电解铜箔、电子级玻璃纤维、覆铜板、钕铁硼磁性材料、纳米电子涂层材料、液晶材料、氧化铝陶瓷基片等材料,壮大规模,重点在显示器材料、电路材料、光电子材料、电池材料、硅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产品领域形成优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国内外知名的电子材料产业基地。
2、食品新材料。重点发展玉米深加工产品、膳食纤维和新型食品添加剂。玉米发酵制品重点开发生产氨基酸、强力鲜味剂、有机酸、酶制剂等;淀粉糖类产品重点开发生产葡萄糖、麦芽糖、高果葡糖浆、功能性低聚糖等; 多元醇类产品重点开发生产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低聚异麦芽糖醇等;膳食纤维重点开发生产麸皮纤维、大豆纤维、果渣纤维等。
3、包装新材料。重点开发高阻隔、耐高低温、耐辐射、高强度、可降解等节能低耗、多功能包装材料,开发替代进口的包装材料;鼓励纸、塑、玻璃和金属四大包装基材开发,加强多基材复合品种开发;大力开发应用符合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新型绿色包装材料;开发壳聚糖包装、玉米蛋白质包装、大豆蛋白质包装、海藻酸钠复合包装等可食性内包装材料;开发应用具有防潮、保鲜、耐酸、防腐等多功能的新型纸质包装及新型可降解包装材料。
四、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材料产业升级、材料换代步伐加快。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材料的低碳、绿色、可再生循环等特性备受关注。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完善的技术开发和风险投资机制,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研发、资金和人才等优势,已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国内看,“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新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多数产品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呈现四大趋势:
一是多学科交叉发展,产业进一步融合。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磁学、医学、生物学、化学、信息学等)交叉,并呈现多产业(能源、信息、建筑、交通、医疗卫生等)融合的趋势,其高度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日益突出,能否吸引到人才和有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是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是国际竞争呈两极分化,我国竞争力增强。全球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化竞争格局凸显,呈现寡头与零散格局并存的局面。一方面,许多大型原材料企业利用积累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和先进的技术,迅速成为新材料国际巨头。另一方面,随着新材料领域细分的不断深化,绝大部分应用产品和产业的规模都较小,从而使得针对细分领域开展专业化生产的企业也大量存在。它们与寡头企业形成错位竞争。随着中国在新材料研发和贸易方面的实力进一步提高,中国将在产业附加值更高研发和贸易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展开竞争。
三是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新材料技术将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新材料产品将向多功能、智能化方向发展,开发与应用联系更加紧密;向低成本及绿色化方向发展,和生态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将受到更大的重视。这些变化趋势集中反应在产业标准上,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生产制造、节约资源以及材料回收循环再利用,成为标准制定的首要原则。
四是新材料技术与器件制造一体化。从产业结构看,新材料与基础材料产业的结合日益紧密,新材料技术与器件的制造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产业结构呈现出横向扩散、垂直融合的趋势。